更多服务
人才大战升级!北京、上海悄悄抢人,杭州……
日期:2021-07-29 浏览

北京户口,终于也“松了”。

近日,全国落户最难的北京,发布了一个文件(《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》),极为罕见地,再次放宽了落户门槛。

这把北京明确讲了,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,北京地区高校、京外地区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生,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。

同时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南京大学的本科生,符合条件可直接落户(计划单列)。

另外,除了毕业学校这个门槛外,还有一个需要具备的条件,就是从事的工作得符合“重点行业”,包括:

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,“两区”(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、中国(北京)自由贸易试验区)建设重点落地项目,本市市级“服务包”企业,重点税源、重点引进、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。

讲真,北京这个落户口子,开得不小。

“清北复交”等七所院校的本科生,每年的“产量”或者不多,但“双一流”高校(137所高校,465个学科)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那可是成捆成捆的。

更为关键的是,所谓的“重点行业”、“重点税源”、“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”,这些概念和提法,都是很模糊的。

说你是“重点”你就是“重点”,说你是“独角兽”你就是“独角兽”,标准其实很宽的。

北京这把落户宽松,很有可能是为了跟上海“杠”。

去年9月,上海放开了复旦、交大、同济、华师大的落户门槛。

而在居转户上, 2020年12月,上海逐步出台政策放宽:临港新片区居转户进一步放松、张江科学城居转户年限缩短。

到了2021年3月,上海人才引进的口子进一步开大,松江、嘉定、奉贤、青浦、南汇这五大新城的重点产业和特定人才,实行人才引进和优化“居转户”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。

一系列配套政策下,整个2021年的上半年,上海落户人数超过了3万人。

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落户人数!

所以,新一轮的“人才争夺大战”要开始了吗?

也未必。

与京沪缓慢放开落户正好相反的,是深圳。深圳户籍的口袋在快速扎紧。

5月28日,深圳人社局发布《关于高层次人才业务、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业务相关安排的公告》,更是明确了人才补贴开始“分档取消”。

首先,对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人才,不再受理和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。

另外,高层次人才业务也“停止申报”,不再受理。

紧接着,6月3日,深圳市发改委在深圳市司法局官网发布了《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。

尽管仍是个“征求意见稿”,最终版本尚未出台,但深圳收紧落户的趋势已经是非常明确了:

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,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,全日制大专不能通过此方式入户了;全日制本科的年龄条件,由45周岁以下调整为35周岁以下;居住社保积分入户,将在深圳合法稳定居住、就业的,基本年限要求由5年调整为10年。

一边是北京、上海放宽落户,另一边则是深圳收紧落户。这背后,究竟是什么缘故?

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:同样是一线城市,面临的人口基本面,差别大得绝不是一星半点。

七普数据中,光老龄化一个指标,三个城市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!

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19.6%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.4%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占5.36%

所以啊,北京、上海,老钱密布,看似繁荣发达,实则是白发苍苍!

再不引进新鲜血液,不成了。

任何一座城市要保持活力,必须有大把大把的年轻人。城市发展靠老钱(old money)?那是万万靠不住的。

老钱这伙人,辛苦半生,手握大把资源,自然图的是富贵享乐,长长久久。什么创新发展,奋斗复兴,“干俺屁事?!”

只有一穷二白,啥也没有,啥也不是的年轻人,才能“不断996,不断舞”。

得抓紧把孩子们吸收进来呐!

反观深圳,年轻人太多,买房、教育,都没个着落。招那么多干什么啦!深圳已经够了!

这大概就是京沪放宽落户,深圳收紧户籍的基本逻辑。

但我们还是得看到,尽管京沪两地在放宽落户,但放宽的对象暂时还只是高学历的高知群体。并没有对“更广大的人民群众”开放。

简单讲,你是人才,那么我京沪是要的;不是人才的,对不起,不是说不欢迎你来,但户口是不能给你的。

人肉干电池模式,其实还是没有变。

讲真,东楼是支持城市自发的聚集性发展的。

也就是说,城市发展、人口流入,都不必人为地设定各种发展上限。条条框框、规规矩矩,还是不要弄的好。无限集中的超特大城市,本身也是不可能的。自然自有其节制。

当然啦,京沪之所以不能摊太大,人口不能弄太多,圣心所系,念兹在兹,东楼大体也是明白的。

但户籍制度还是趁早取消的好。

户口这玩意儿,牵扯到住房限购、车牌摇号、子女教育等等方面的社会权利。要东楼说,反正人口网格化管理已经能实现,再弄这些人为制造的身份不平等,实在不好。寒了新进城群体的心。

至于说什么人口太多,公共资源短缺、交通拥堵、住宅用地不足、自然条件不允许(例如水资源不够)等等。这些事情说到底,都不是问题,想想办法,都能解决。

“职住平衡”绝对不是不能做到,更多时候其实是不愿意做。

深圳那种城市,税银大把大把地收,让它多盖几个楼盘、医院、学校,就有那么难?只是不情愿盖罢了。

盖医院、盖学校,那可是净支出,又收不了税银,还得贴钱进去,盖那么多作甚?不如盖商业地产吧!(所以深圳写字楼过剩……)

城市的发展,很多时候都是靠一拨又一拨人,牺牲权益,付出青春才实现的。他们青年时,默默地来到城市,“电源”耗尽后,又一声不响离开。



















黄浦人才网